暂未进食,多方出力帮助伤豚渡难关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一头尾部受伤的江豚2月16日在长江南京段被多方合力捕捞上岸,紧急送往南京海底世界医治。这是全国首次对长江干流伤病江豚主动救护成功的案例。

  受伤江豚目前伤势如何?是否适应暂养的新环境?2月17日,在南京海底世界,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组织通报受伤江豚最新状况。

  多方合力赢得宝贵救治时间,江豚状态平稳

  2月11日大年初二,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收到多方信息,江豚救护监测人员在鼓楼长江微笑驿站水域发现一头受伤江豚,其尾部被丝线杂草缠绕,游动状态异常。由于伤豚离岸仅有20米左右,不少在江边观光的市民和摄影爱好者也都拍下了伤豚照片发给协会,与此同时,长江航道处的春节值班人员也发现了这头异样的江豚。

  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接报随即启动对这头伤豚进行追踪。接下来的两天,由江豚救护队员和渔政快艇组成的水上岸线两条追踪队伍,开始搜寻这头伤豚。很快,在长江微笑驿站和秦淮河入江口的红云桥附近水域发现伤豚踪迹,且其连续两天在此停留。

  行踪锁定,营救事不宜迟。2月16日上午,由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组织,市农业农村局、海事、水警、长航等多部门合力将伤豚围捕上岸,紧急送往南京海底世界医治。

  “江豚胆小,营救上岸易产生应激反应,需要以最快时间运输到海底世界放入治疗池。”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说,正值春节假期,中山陵人流车流如织,从鼓楼中山码头到中山陵海底世界,正常行驶需要两个小时左右,怎么办?交警一大队紧急支援,由“金陵铁骑”开道,为护送江豚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

  “从江豚捕捞出水开始转运,到送达海底世界用时40多分钟,在假期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已经非常快了,为江豚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说,江豚目前整体状态稳定,行为特征基本正常。

  外伤+肺部感染严重,恢复尚需时间

  捕捞上岸的伤豚体长约1.31米,体重37公斤,是一头5龄左右的雌性江豚。刘凯及团队对其伤口做了初步处理和诊断样品采集,在护送江豚的过程中同时送往定点医院检验。伤豚到达南京海底世界,医护人员又为其做了伤口消毒、常规体检、B超和X光检查。

  “目前诊断结果显示,江豚的外伤主要是因杂物缠绕导致尾部和尾柄部严重感染,其肺部感染情况也比较严重,左肺有脓肿,右肺疑似有积液。”刘凯说,外伤通常一个星期左右可以完成治疗,而肺部的炎症治疗则需要数月的时间。

  “肺部炎症我们采用了输液,主要是用头孢哌酮和阿米卡星进行联合治疗。”南京海底世界淡水水族实验室主任陈大军说,“每天在给伤豚输液之前我们会把外伤彻底消毒处理一遍,另外敷一层我们自己配制的红霉素药膏,促进其伤口愈合。”

  肺部感染是威胁鲸豚类动物生存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一些鲸豚类动物出现意外,往往都是肺炎导致,这给医治过程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治疗团队会尽一切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希望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刘凯说。

  目前最大难关是开口进食,5天后再行复查

  现在最大的难关是让江豚开口进食。

  从2月16日中午1时许,伤豚放入海底世界治疗池,虽其身体状态平稳,但一直未开口进食。野生江豚通常只吃小型活鱼,而且对种类有一定选择性。捕捞救护当天,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专门调配来连鱼鱼种,2月17日,江豚保护协会又从仪征调来江豚最爱吃的餐条鱼。为让伤豚能追得上鱼饵,工作人员还把鱼饵的背鳍剪掉,减缓其游动速度。

  “目前伤豚感染比较严重,同时又进入一个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所以暂未开口进食。”刘凯说,伤豚一方面需要通过进食补充体力,增强自身免疫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饵料鱼口服药物,以减少捕捞治疗对其产生的干扰。现在治疗团队正积极尝试尽快让其主动进食。为补充江豚体力,南京海底世界的医师们为江豚注射了氨基酸。

  “治疗主要从抗感染、止血及补充营养三个方向着手落实。自17日首次输液后,我们将为受伤江豚进行为期5天的输液治疗,视治疗状况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措施。”南京海底世界总经理助理高留明告诉记者,为了能“对症下药”,治疗团队还对江豚的呼吸道进行了样本采集,做了细菌培养,以及伤口表面取样、药敏试验等,部分采样的指标化验可能一周左右才能出结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接下来,约隔5天左右,我们会对伤豚的血液指标及肺部感染情况进行一次复查,掌握其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高留明说。

  据介绍,江豚胆子比较小,后续治疗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接下来病情如有进展和变化,救治团队会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

  记者 孙琳 李子俊 王艺璇 吴春霞

  通讯员 邵颖

2024-12-03 19:50 点击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