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照片留住金陵影

  □通讯员 管小芳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夏雪晴 邓露洁

  新街口西南角广场用木栅栏圈起,街头存车小票会夹在车龙头上,玄武湖陶公亭前空地成为户外溜冰场……还记得城市曾经的模样和生活吗?在南京,有一个名为“南京老照片”的社交账号,过去8年不间断分享旧时掠影,吸引到30万铁粉关注,成为时光回忆录。

  照片背后的故事 

  运营账号的薛汉林是名“老南京”,近日,记者在玄武区锁三社区服务中心见到了他,拎着两个肉眼可见重量的帆布袋,内装着相册、照片集、胶片底片,一一摆开后,铺满整个桌面。照片平整无折角,集册干净无痕迹,不难看出持有者的用心保护。“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薛汉林告诉记者,家里除了洗印的纸质照片外,电脑中还存有200多G的电子版。

  因为喜欢摄影,薛汉林常常外出采风并分享,朋友们的点赞及建议启发他作出一个决定:开设一个平台,展示照片以及背后的故事。2016年,公众号应运而生,命名为“南林大院”,主要收集整合南京林业大学周边相关的老照片。薛汉林表示,一开始,想法并没有那么庞大,仅仅是想留下点生活的痕迹。

  直至2022年1月17日,《南京1957》一文诞生首个10万+。“突然好多人开始加入讨论,还有网友主动投稿。”薛汉林说,南林是自己生活的地方,熟悉却也有局限。借火热势头,他把公众号名字更换为“南京老照片”,范围也扩展至南京全城。这个转折点让公众号变得多彩起来。

  打开账号,可以看到发布内容有南京火车站、鼓楼广场、夫子庙等地标建筑,有新街口过街天桥、进香河上的桥、中央门外的公交站台等城市建设,还有玄武湖溜冰场、人来人往的闹市街头、中央商场内购物的居民等生活场景。频次随机,题材丰富无局限,每一篇随笔都独具风格。

  老照片中看变化

  在薛汉林看来,固定的物件传承着变化,具有对比感,更有记录价值。然而城市发展迅速,同一个地点之前与现在差距巨大,受限于时间久远、存储传递等因素,“资料库”中相当部分的老照片仅有模糊的指向,都需要重新判明拍摄地。

  收集是第一步,对照片内容的分析和确认则是一项复杂且专业的过程。薛汉林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史料进行溯源,并借由外力辅助获取准确定位,还组成由大学教授、摄影爱好者、土著居民等组成的智囊团,集思广益。

  “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大石桥的探讨。”薛汉林介绍,起因是寻得一张拍摄于1925年前后,朝着鸡笼山拍摄的进香河旧片,一侧单孔石拱桥非常显眼,初步断定为大石桥,“据此,制作了小视频发布后,不少朋友不认可推断,认为是莲花桥”。为了佐证,薛汉林找到1928年城市地图并画出桥梁的分布,然后反复对比不同角度的照片,同时还将旧图和网友的讨论分享到智囊团群里一起判断。

  数番推断周边绿化、河道走向、建筑分布,以及智囊团的生活追忆,细枝末节中用排除法,最终断定为大石桥。整个断定过程拟成文稿发布后,收到了众多反响。网友周英年留言:“难得一见的大石桥和进香河照片,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在大石桥荷叶巷,上过大石桥幼儿园和南师附小。不过进香河已经被水泥板盖住了,大石桥和老虎桥都成了地名,看不到桥。”

  截至目前,“南京老照片”已撰写400余篇“记忆”。前来征询授权转载、邀请参加照片展陈的电话络绎不绝。他说,自己作为窗口,通过一张张老照片讲好南京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

  如今,图片库中保存的老照片数量又增加了不少,不乏“孤本”。“照片其实就是碎片,慢慢地拼成老南京。”薛汉林希望,对城市的记录和研究能够“前赴后继”。对于未来计划,薛汉林表示,太长远规划没有想过,短期计划是自学了AI技术,让老照片“动”起来、“活”起来,获得更多年龄层的关注。

2024-10-31 16:06 点击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