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归乡,“黑鸢5号”在宁生活很惬意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陈圆圆

  历时20天南下,连飞15个小时跨海,迁徙距离超过3000公里。南京人心中的“鸟坚强”——“黑鸢5号”于10月11日跨越重洋,飞回温暖的故乡南京越冬。

  “回乡”的这10多天里,“黑鸢5号”白天在长江沿岸觅食,晚上“下榻”老山,和它的小伙伴们一起过着惬意的田园生活。对南京这方故土,它“爱得深沉”。

  每天到长江觅食回老山睡觉

  规律又惬意

  “快看,一大群黑鸢在江面上盘旋!”10月22日上午9时,鼓楼区淮滨路三汊河口的红云桥上,不少路过的市民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黑鸢。

  “黑鸢5号”在不在其中呢?不确定,但有一定可能性。和小伙伴们一样,这段江面是它喜欢的活动场地之一。“黑鸢5号”身背的GPS“小书包”传回的飞行轨迹显示,当天上午,它在潜洲岛、鼓楼滨江沿岸等地欢快地飞了好几个来回。

  自从回到南京以后,“黑鸢5号”告别了长途跋涉的迁徙生活,休养生息,过上了规律又惬意的日子。它每天早上“出门”,沿着长江两岸以及附近的一些河道飞行、觅食,晚上返回老山的家睡觉。

  一年未见,小家伙有没有长大?10月20日上午,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高原在长江边,恰巧拍到了“黑鸢5号”站在江滩上的特写。从照片上看,“黑鸢5号”的外观和去年差不多,背上黄褐色的羽毛还未变色。“去年3月份,它落入长江后被热心市民救起,送到我们这里来治疗休养时,还是一只尚未成年的亚成体。我们估计它当时有一两岁,由于体力不支而落水。成年黑鸢的羽毛一般会转为黑褐色,我们暂时还不能确定它有没有成年。”红山森林动物园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管陈月龙说。

  环境好食物多“邻居”棒

  令它对南京“爱得深沉”

  “黑鸢5号”是一只很有探索精神的鸟儿,去年和今年两次迁徙,走的路线完全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还是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南京。

  在背上GPS“小书包”后,“黑鸢5号”4次跨海,但却走了4条不同的线路:去年北上是从潍坊飞到葫芦岛,南迁是从大连老铁山飞到烟台蓬莱;今年北上则是从中国威海东边直接飞到朝鲜,南迁则是从朝鲜半岛最南边飞到上海的长江入海口。

  从飞行轨迹上来看,“黑鸢5号”的度夏地是俄罗斯远东地区,越冬地则是一定要选择南京的。尽管这次南下跨海后它抵达了上海,到了比南京更南的地方,但它依然心系故土,休整了一夜后就马不停蹄地出发,飞回它熟悉的南京长江上空。

  “黑鸢5号”为何对南京情有独钟?“从自然和地理环境来看,长江南京段丰富的鱼类为黑鸢提供了丰盛的食物来源,绵延35公里的老山为它提供了安全又舒适的夜宿环境。加上近年来南京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南京居民对野生动物的友好与关爱,这些都是‘黑鸢5号’眷念故土的原因。”陈月龙说。

  “黑鸢部落”在宁约有3000只

  在长江沿线城市中遥遥领先

  “黑鸢5号”回到故乡后,很快和它的小伙伴们“会合”了。

  去年10月,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专家组“摸底”后发现,黑鸢在南京已形成总数约3000只的稳定种群,成为南京的“常住民”。在长江中下游的城市中,唯独南京拥有庞大的黑鸢种群数量。黑鸢种群扩大并“定居”是南京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推动长江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体现。

  “目前南京的‘黑鸢部落’大致分为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以‘黑鸢5号’为代表的候鸟,它们每年都要北上南下,跨越山海迁徙;另一个群体则常年居留在南京,属于留鸟,经常在老山和长江一带活动。”陈月龙说,之前他们一共为救助的6只黑鸢背上了GPS“小书包”并放归大自然。有趣的是,相比其余5位“同学”,“黑鸢5号”的身体条件和飞行能力并不出众,但只有它成为“孤勇者”,创下了迁徙3000公里的飞行纪录。而其余几只尽管身强体健,但都是留鸟,对长途旅行不感兴趣,选择常住南京。

  通过这些身背GPS“小书包”的黑鸢,人们大致能够描摹出南京“黑鸢部落”的生活图景:它们晚上集中在老山睡觉,对“宿营地”比较挑剔,集中在几个山头上,对海拔、树木密度等都有要求。白天活动会分为两个方向,“大部队”朝东飞,少量的“游击队”往西飞。除了长江外,还在附近的河道觅食。

  “南京是长江沿线城市中黑鸢最多的城市之一,人们‘抬头看黑鸢,低头看江豚’这样的画面,在全中国都是很少见的。未来我们希望黑鸢在南京能有更多的夜栖地,能看到更多的黑鸢在南京‘安居乐业’。希望能有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更好地保护它们。”陈月龙说。

2024-10-31 04:33 点击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