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同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近日,句容市博物馆藏南朝玻璃杯亮相南京博物院的特展,这件出自南朝“元嘉十六年墓”的玻璃杯,以纯净的质地、轻薄的器壁和精巧的菱形纹,让人恍惚看到了现代精致玻璃杯的影子。而在南京都市圈,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不少跨越千年却与现代餐具“神似”的文物,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这些器物时,仿佛能看到古人围坐分餐、烹煮佳肴的场景。

  1500年的

  “进口玻璃杯”玲珑通透

  这件引发关注的南朝玻璃杯,1984年出土于句容茅山镇袁相村,杯高6.5厘米,口径8.5厘米,侈口、束颈、球形腹,通体无色透明,器壁较薄,在灯光照射下晶莹剔透。腹壁的菱形纹排列有序,肩部的凸弦纹简洁雅致,即便与现代工艺玻璃杯相比,其精致度也毫不逊色。

  句容市博物馆副馆长刘玉斌介绍了前辈专家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这件玻璃杯是钠钙玻璃制品,与中国古代常见的铅钡玻璃不同,其质地、工艺、纹饰等与叙利亚、伊朗等地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玻璃器高度相似,应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进口货”。1500年前,古人用这样的玻璃杯饮酒品茶时,或许与现在的年轻人手持精致玻璃杯小酌的惬意别无二致。

  据介绍,玻璃杯在出土时仅外表有些许发乌,整体通透,可以说是现存宁镇地区出土南北朝时期最为精美和完整的进口玻璃器皿。“它很完整,几乎没有缺口或破裂。”刘玉斌告诉记者,和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中北魏祖氏墓出土的网纹玻璃杯、1972年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出土的玻璃杯相比,这只玻璃杯更为玲珑、精致。

  七格“盲盒”是

  古代分餐神器

  若说南朝玻璃杯藏着精致,三国时期的“朱然墓漆槅”则堪称古代多格餐盘的“天花板”。这件距今约1800年的贵族食具,是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长方形木胎漆器内分七格,活脱脱是三国版“分格餐盘”,像极了如今大食堂吃饭所用的餐盘,方便将不同的食物分区盛放。

  漆槅的七格如同“盲盒”,分别用金、黑漆绘制了麒麟、凤鸟、天鹿等祥禽瑞兽,网友笑称“这不是餐盘,是神仙开会现场”。贵族用它盛放不同食物,与现代餐厅里“一碟一格”的分餐设计不谋而合。

  朱然墓虽然受过盗墓者的盗扰,但依然保存了140多件随葬品,其中漆器80多件,基本上都是生活用品,如案、盘、盒、勺、槅、壶、羽觞等,都是餐桌上的物件。“餐具种类越多,漆槅内部分隔越多,说明食物越多样。”有关专家表示,这件漆槅正是三国时期饮食精细化的生动见证,不难看出,当时的贵族在饮食方面已经相当考究。

  鸳鸯锅的“老祖宗”

  生在西汉

  寒冬里的火锅盛宴,或许能在2000年前的西汉找到原型。江苏盱眙大云山汉王陵出土的“五格濡鼎”,被专家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分格火锅”。此前,最早有记载的是三国时魏文帝的五熟锅,“五格濡鼎”的出土直接将火锅历史向前推进了三四百年。

  这件铜鼎通高44厘米,口径40厘米,鼎带盖,内部以4块隔板和1个圆筒分隔出5个独立区域,比我们现在的四宫格火锅还多一格,与现代九宫格火锅、鸳鸯锅原理如出一辙。使用时,中间炉火炽烈,四周可同时炖煮不同食材,满足多样口味。西汉匠人通过成熟的焊接技艺,将铜板与鼎底牢牢“相融”,既节省材料又提升实用性,难怪被网友称为“穿越千年的干饭智慧”。

  大云山汉王陵主人“江都王”刘非解锁的涮煮快乐,除了火锅,还有配套的铜染炉,发掘时就在“五格火锅”的附近。铜染炉相当于“蘸料碗”,给吃火锅时的蘸料加热,上部是一个耳杯,里面可放置调料、蘸酱,下部是一个方炉,点上火就能给蘸料持续加热,让人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享受鲜香滋味。

  “节能环保蒸锅”

  有2000年历史

  在滁州市博物馆,一件汉代铜甗静静诉说着古人的“蒸煮”智慧。这件由盖、甑、釜组成的上中下三件套,功能与现代蒸锅完全一致,更藏着巧妙的绿色设计。中层甑底,有箅隔放置食物,箅上有一凸形沿,用于截留蒸发的液体,再通过小孔流入下层釜中循环利用。这种精妙的蒸汽循环设计,与现代蒸锅追求的“高效节能”理念不谋而合,妥妥的古代版“节能环保装置”。

  这件铜甗高48.5厘米,腹围84.8厘米,重6680克,上层的盖、中间的甑、下部的釜分体铸造后组合。在汉代,甗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器具,但像这件使用青铜原料、工艺精湛、设计构思巧妙的大型甗只在贵族墓葬中发现过。可以推测,这件铜甗的主人也是一位热衷于追求美食、喜爱宴饮的汉代贵族。

2025-07-25 03:12 点击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