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人生活和文房器具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

▲十二仕女图

▲崇祯七年地契官契

心有雅趣,万物皆诗。11月8日上午,“尚雅——传统文人生活和文房器具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城墙文字砖改制砚、象牙人物扇、粉彩山水文房用具、孩儿型瓷笔架……在一件件精致的藏品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文人那份心临平湖的闲适与优雅。

90余件藏品诠释传统文人生活雅趣

走进甘熙故居古色古香的15号西偏院临展厅,在雅致的琴声中,几位古装扮相的女孩正在现场演示传统文人的生活场景。粉彩人物茶盘、粉彩仕女茶盖碗、扬州毛笔“湘江一品”、清代圆日池山水云纹和田玉砚……展品多是文房雅器,小到墨盒、镇纸、笔筒、茶托、水注,大到书画、屏风,品类繁多。

策展人江浩介绍,本次展览以90余件南京民俗博物馆藏琴棋书画精品和征借文房四宝藏品,诠释传统文人生活雅趣,从件件珍品中品读文人风雅之好。“部分馆藏珍贵文物是首次展出。此前一直存放在库房,本次展览主题较为契合,使这批文物有机会与观众见面,比如馆藏的仇埰行书一幅,书‘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描写苏轼在黄州谪居的凄苦岁月”。

天地之雅,莫过于茶。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从茶被发现及饮用以来,深受历代文人雅士追捧。在茶道中进入真之境、清之境,而洞察本心与自然的本质,进入雅之境。展品中就有一件与茶相关的重要藏品,宋青瓷花瓣形茶托。“这件藏品既是宋代的瓷器,又跟我们本次展览主题相关,反映出在宋朝的时候,茶文化已经非常盛行。”江浩说。

现场还展示了很多珍贵的扬州毛笔,包括扬州青松笔庄藏扬州毛笔“湘江一品”、纯狼毫提笔、湘妃竹等。“这件湘妃竹毛笔是上世纪70年代制作的,可以说已经是绝版了,因为现在湘妃竹已经很难找到了。狼毫就是黄鼠狼尾巴上的毛,而且必须是野生的黄鼠狼毛,做出来的毛笔笔尖透明泛亮,别的毛做不出这个效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毛笔的传承人张余松介绍说。

文房器具成为使用者身份地位象征

展品里有一件“崇祯七年地契官契”,距今已经将近400年,虽然纸张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和印章依然清晰可辨。“这件明代的地契非常难得,印章盖的位置也都很有讲究,里面充满着古人的智慧。”该藏品的收藏者尹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大约从十年前开始对这些古代纸质文献资料感兴趣。“在古玩市场看到它们都被扔在地上,很容易就会破损,实际上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真实的历史都在这里面记录着,最初我是抱着一份情怀去收藏,拿到手也会仔细认真地研读里面的内容,目前家里已经收藏有10万张左右”。

南京民俗博物馆藏孩儿型瓷笔架,造型独特。此笔架长14厘米、高5厘米,卧睡孩儿形象,面带笑容,笔架底部以绿色为主体色,尾部以红色绘花,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笔架亦称笔格,为搁笔的文房用具。此外,一套粉彩山水文房用具由笔筒、印泥盒、小碟等五件组成,为民国时期仿大清乾隆时期的瓷器精品,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色均匀,釉上绘以“山青水秀”为主题的粉彩图案,底有伪款“大清乾隆年制”。

策展人江浩表示,传统文人兼具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多重身份,他们将对社会现实与人生价值的思考寄托于审美活动中,重视个人追求,生活趣味精致文雅,引导潮流,文房器具也逐渐成为体现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一套完整的文人书房,总计包含四十余种用具,这些器具使用的材质、工艺越好,就代表了它们主人的社会地位越高”。

“本次展览由南京市博物馆总馆主办,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十竹斋画院、芜湖鸠兹文房四宝博物馆、江苏省扬州市青松笔庄承办,展览持续至2024年1月26日。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静 摄影报道

2025-07-03 06:28 点击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