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补齐基础殡葬设施短板,丧俗改革向纵深发展
殡葬是民生大事,实现“逝有所安”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南京着力补齐殡葬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短板,加快推进殡葬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殡葬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丧俗改革向纵深发展。
目前,我市已实现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全覆盖,大仁山生命园建成投用,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也正式投入使用,同时积极探索开设生命文化博物馆,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多元、绿色、文明的殡葬服务选择。
“这些年,为构建逝有所安、绿色集约、服务均等、健康文明的现代殡葬设施服务体系,南京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多层次满足群众安葬需求。”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说。
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满足逝有所安
清明期间,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纪念堂迎来了众多前来祭奠亲人的市民。
进入房间就可以看到柜体面板上的松鹤图画,寓意着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生活幸福、人生圆满。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选择位置较高格位的家属,每个通道都配备了梯子。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给家属发放一张“追思卡”,这是一张电子芯片卡,家属可凭卡打开格位外门,透过内门玻璃可以看到亲人的骨灰盒,这个人性化设计使家属更好地寄托哀思,慰藉心灵。
“我们为满足非涉农区居民基本丧葬需求,充分利用南京殡仪馆纪念环原有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将其改造建设成为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这里总计规划格位3万个。”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政策,凡户籍(或原籍)所在地为南京市主城四区以及栖霞区和雨花台区公益性骨灰堂未覆盖区域的逝者及其配偶、驻宁军队现役军人、驻宁军队管理保障的离退休干部(参照其居住干休所所在地居民享受相关权益),凭借相关证明可申请骨灰安放。此外,该馆纪念环原寄存房间,满足免费安放条件的,也可享受此政策。骨灰免费安放周期不超过20年。市民可来馆办理登记。
据统计,自2024年1月1日开放至今,南京殡仪馆纪念环共计接待办理骨灰免费安放业务近八千户。
此前,经广泛征名和专家组评议,南京首个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命名为“宁思园”,现已出台《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工作指引》,制定《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骨灰安放协议书》,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相关业务办理流程,真正做到“建、管、用”一体推进。
大仁山生命园,现代升级版的殡仪服务机构+墓地
长期以来,部分地区对殡葬事业发展不够重视,未将发展殡葬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导致财政投入不足,惠民殡葬政策无法全面实施。为改变这一状况,2017 年,南京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南京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0)》。2019年2月,又对这版规划重新修编,完成了《南京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5)》。2025年,再次启动《南京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编制工作。
本轮规划从规划目标与指标、殡葬设施体系、殡葬设施用地规模预测、总体布局规划、分类建设引导、分区建设引导、建设时序、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下一阶段殡葬设施建设、提高殡葬服务均等化水平、积极构建“逝有所安、绿色集约、服务均等、健康文明”的现代殡葬设施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仁山生命园就是南京殡葬设施建设的典型缩影。
“生命园”即现代升级版的殡仪服务机构+墓地,也是生命文化教育的场所。2019年4月建成的大仁山生命园,邻近 246省道,面积逾21万平方米,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交通便利。该生命园为市民提供了一座既可以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孝道文化的人生后花园,又是集墓葬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墓地景观公园。
结合大仁山生命园现有殡葬服务设施,南京还探索开设生命文化纪念馆。纪念馆围绕人的出生、厚养、礼葬、传承、生态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以普通百姓生平小物件、小遗物、小故事为线索,教育群众更加珍惜和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生死观和价值观,以及对逝者的精神与文化传承的认知,进而逐步摒弃传统祭祀观念,确立绿色、生态祭祀理念。
57座公益性骨灰堂,补齐农村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根据“公益、节地、生态、合规”的规划选址导向,我市按照覆盖地区不超过3万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要求进行选址,拿出217亩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公益性骨灰堂。
2019年,结合当地民风民俗、乡土建筑风格,全市布局规划建设57座公益性骨灰堂。各区规划和自然资源、住建、民政等部门强化联动、全力配合,快速完成新建骨灰堂项目选址、招标、立项、规划、土地等手续办理。施工过程中坚持“专业施工、一线办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细化到天,强力推进骨灰堂建设。
当年,全市用时仅7个月新建52座、改扩建5座公益性骨灰堂,实现所有涉农街镇公益性骨灰堂全覆盖,安放全免费,全面补齐农村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体系的不断健全,加上持续不断的舆论宣传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红白理事会的广泛宣传动员,尤其随着我市57座公益性骨灰堂陆续投入使用,这不仅仅能让逝者“入堂为安”,更意味着移风易俗、厚养礼葬新风的弘扬。
除了公益性骨灰堂,近年来我市坚持节地生态导向,先后推出的江葬、树葬、雨花石葬、3D生态云葬等各具特色的节地生态环保葬式,也为市民提供了多样性选择。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市民逐渐改变传统“入土为安”形式,选择更加生态环保节地葬式,推进丧俗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黄隽 马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