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我在岗 | “国庆红”中的一抹“志愿紫”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你永远可以信赖穿着紫马甲穿梭走动在身边的这群人。他们就是纪念馆的紫金草志愿者,只要开馆,就会与观众在一起。今年国庆假期,400余位志愿者穿上紫色马甲,参与到文明引导、咨询服务、医疗急救、互动诵读、公益演出等工作中,平均每天有60至70人参与志愿服务。他们身上的一抹紫,是国庆长假纪念馆里最亮丽的色彩。

国庆长假,纪念馆特意为观众精心安排了一系列公益演出活动,10位文艺志愿者在假期先后为观众送上16场包括钢琴、小提琴在内的文艺演出,将观众休息区打造成为用音乐传递家国情感的文艺空间。

在江宁禄口初级中学担任音乐老师的汤敏是纪念馆经验丰富的艺术志愿者。她认为,在国庆这个节点,当音乐的爱国主义主题与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性质相契合时,一定会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奏,能让艺术和艺术背后的情感,浸润观众的心灵。”曾在意大利留学多年的她也会与外国朋友聊到南京以及南京的历史。她说,外国人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并不多,但只要自己介绍,他们往往也都愿意进一步去了解,“这也算我在馆外的‘志愿服务’吧。”

文艺志愿者杭呈澍是一名四年级小学生,国庆前四天她每天都来纪念馆为观众弹奏钢琴,“每次在这里演奏我都心存敬畏。我希望通过音乐,让大家置身在爱国的氛围中。”

据了解,国庆长假在岗的400多位志愿者里,青年人的比例占到了70%,仅南京本地高校就有五所大学的六支志愿者队伍参加了假期志愿服务。

藏族大学生尕藏尼玛参与纪念馆的志愿服务已经一年多了,国庆假期负责观众的咨询引导,需要面对不同观众的各种问题,但年轻的尕藏始终活力满满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我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在这里做志愿服务,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成为纪念馆的一部分,向世人讲述这段历史。”虽然在纪念馆做志愿者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尕藏尼玛觉得非常有意义。

谷萌蕾是南京师范大学研一新生,从高中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还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担任过志愿者,今年9月她正式成为纪念馆的紫金草志愿者。她说自己认真阅读过张纯如的书,并写了一篇名为《绝不忘记》的读后感,“志愿服务的这一个月内,我看到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观众走进纪念馆,内心很受触动。毕业后我想做一名教师,对孩子们讲述这段历史。”

策划:潘青松 王高峰

2024-10-11 20:03 点击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