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让"和平之花"永存人心
国家公祭日前夕,以一种极富仪式感的方式纪念追思国际友人的人道义举,无疑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尊重。这不仅是一次感恩的回馈、一场深切的缅怀,更是一种和平心愿的传承赓续。
此次仪式的举办地点被设在南京钟山宾馆黄埔厅。70年前,正是在这里,一批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日本战犯,受到了应有的判决。70年后,在侵华日军暴行肆虐下坚定捍卫人间正道的国际友人的后辈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代表父辈或祖辈接受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
国际友人理查德·弗里曼·布莱迪之孙 斯蒂芬·布莱迪:“非常感谢主办方能够精心地选择了这个地点,把历史和现在有机地结合一起,不仅是对国际友人所付出的帮助关怀的一种尊重,更是对逝去的遇难者是一种非常好的纪念。”
仪式上还邀请了夏淑琴、常志强等5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现场讲述那段苦难的历史。仪式结束后,国际友人亲属涌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身边,尽管语言障碍导致交流并不顺畅,但共同的记忆,让他们之间并不疏离。又名"和平之花"的紫金草,穿越种族、无关信仰,在心与心最近的地方"尽情绽放"。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他说他的父亲当时在南京当医生,我说那就是救过我们很多的人,我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外国友人,他也非常高兴。”
翼护民众、留史存真、现身举证,一幕幕壮怀激烈的大义善举,"南京不会忘记"。据记载,当时留在南京的国际友人和中国人一起,共设立了二十多座难民所,先后收容和救助了约25万难民,记录的大量原始档案,是今天人们维护历史真相、捍卫历史正义最有力的证据。而他们的后辈,传承了先辈的精神,在历史的镜鉴指引下,共同展望和平的愿景。
国际友人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我们要与妄图否认历史的人坐在一起,寻求他们的歉意,搁置过去的不愉快经历,拿出和平的解决方案,共同为和平而努力。”
国际友人乔治·费齐之子罗伯特·费奇:“我们可能无法释怀,但一定不能忘怀。江苏和南京已经通过创建纪念馆完美地彰显了这一点。那我们现在应当继往开来,携手并进,共创世界和平。”
长期以来,揭露侵华日军罪行、悼念遇难同胞、感恩国际友人,我们一直在行动,从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落成开放,到2010年《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编纂完成,再到2014年12月13日起每年以国之名祭奠死难同胞,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这段苦难史正在越来越广的范围被高高擎起,烛照人类共同的未来。
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由过去的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到国家记忆,到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国的事情,而是人类的事情,这些外国友好人士大家共同来记忆这段历史,总结历史教训,让和平遍布全世界,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