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此入画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看展览、做香囊、包粽子、射五毒……端午假期,“有看头”的南京博物馆迎来众多参观者。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端午假期“邂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种精彩纷呈的展览和别具特色的活动,将历史文化和民俗之美生动地呈现在市民游客面前。
精彩展览中
探寻人文历史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6月10日,12岁的袁佳怡跟着家人来到位于瞻园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眼前的场景让她立即想起了一句古诗。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正在举行的“对话自然——探索园林里的昆虫世界”展览,展出近300件标本、活体、文物及工艺品。
自古以来,昆虫都是人类密不可分的好伙伴。从唐代起,就有以鸣虫为宠物的记载,进而形成了一种浓浓的“虫趣”和丰富的“虫文化”。在瞻园,参观者可以尽情探索这片精彩的昆虫世界,赴一场自然奇趣与传统文化相融的独特之旅。“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昆虫世界的独特魅力,更能感受到古典园林中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紧密结合。”袁佳怡的妈妈对记者表示,他们全家从上海来南京过假期,重点就是打卡博物馆,深感不虚此行。
这个端午假期,南京各大博物馆的展览精彩纷呈,连接中外古今,让人大开眼界。
南京博物院携手希腊14家文博机构,推出“爱琴海的荣耀 古希腊文明”特展,展示金器、青铜器、陶器、雕塑、钱币等270件(套)珍贵展品。南京城墙博物馆的“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特展,展出近百件(套)珍贵文物,涵盖石器、青铜器、雕像等多个类别。六朝博物馆的“只此中国色——青”特展,以青色为主线,通过10余家文博机构、180件(套)文物串起中国色背后的文化内涵。南京市博物馆的“江南那片海——宁沪杭馆藏海派书画展”,展出了南京市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杭州博物馆三馆馆藏的100余件海派书画作品。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烟火暖金陵——老街巷的市井记忆”展,带观众重温与衣、食、住、行、娱相关的南京特色老物件,品味老南京独有的市井风情和人文特色。
文化市集里
共享浓情端午
红墙黄瓦碧蓝天,端午假期,走进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古建筑群的院落,随处可见穿上汉服学习古人做香包、射五毒的市民游客,大家都在沉浸式感受端午传统习俗的文化韵味。“射五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寓意着驱邪免灾。在这里体验一下,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锡游客常宇说。
这个端午假期,南京各大博物馆推出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市集,不仅成为展示传统文化的平台,更是人们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场所。
“端午假期,有外地亲戚到南京来玩,就带他们逛甘熙故居。”家住老城南的市民王佳慧告诉记者,“逛逛‘九十九间半’,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看看展览,还可以体验面塑、香囊制作、鸭蛋彩绘、龙舟拓印等民俗项目,特别有过节的氛围。”
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举行的瞻园端午游园会上,市民游客在昔日的王府中体验诗词拓印团扇,将古典诗词的韵味融入传统团扇之中;参与妙笔生花的手部彩绘活动,亲身感受中国传统纹样的意境,让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在手臂上栩栩如生。在江宁织造博物馆的“花花”市集,市民游客可以在一楼敬慎亭前,通过参与线上答题免费领取江宁织造博物馆主题明信片、集章打卡;在负一楼“花房”区域,可以选购主题特色文创产品;参与漆扇制作,DIY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水墨漆扇”。在六朝博物馆的端午市集里,游客利用麝香、迷迭香等十二味香料及工具制作青绿色端午祈福香;用版画印刷方式现场制作文物卷轴,共赏艺术之美,领略中国传统美学之精髓。
“穿越”古画中
感受大明风华
跟古画中的人物一同浏览博物馆,是什么样的体验?端午假期,浙江游客谢雨轩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仿若进行了一场“画中游”,“穿越”到了600多年前,感受大明风华。
明代的《南都繁会图》,是现存明代风俗画卷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真实生动地描绘了明代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种种景象。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南都繁会风物集,让《南都繁会图》《上元灯彩图》等古画中的人物“活生生”站到了市民游客面前。
谢雨轩兴致勃勃地在博物馆里跟着“画中人”穿行,请“书画先生”写下一幅“来自千年前的祝福”,在“荷花女”“货郎”的摊位前挑选着带回家的伴手礼,看“新科进士”和“大家闺秀”上演青梅竹马的爱情;亲手包一个粽子,配上“马皇后”的宴请,共享悠闲的下午茶时光……“太有意思了!”谢雨轩告诉记者,以前感受过用科技手段让古画动起来,这次活灵活现的画中人出现在自己眼前,又是另一种新鲜独特的体验。
谢雨轩逛完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又来到了不远处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喝了‘马皇后的下午茶’,又来看‘马娘娘的梳妆台’。”一进门,谢雨轩就被一座精巧而巨大的拱形石刻构件吸引了。这座石构件是明朝初年南京明故宫的遗存,明朝马皇后在当时南京人眼里是乐善好施的形象,南京的许多史迹都与马娘娘有关,这座券门也不例外,被称为“马娘娘梳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