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邓小平专程来到南京,打断首长汇报工作:我要听王近山的病情
原创 75年邓小平专程来到南京,打断首长汇报工作:我要听王近山的病情
2024-10-26 15:30
发布于:天津市
图|邓小平
前言
1975年,邓小平专程来到南京,而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便是迫切地想要了解一位老战友的状况,而这个人就是王近山。
1975年,邓小平专程来南京看望王近山
1974年,李德生到北京开会,他想起自己的老上级邓小平此时正在北京主持工作,便去他的住所探望了他。
这次见面,邓小平和李德生相谈甚欢,从前在战火纷飞年代里结下的革命情谊依旧,二人回忆起了那场王近山贡献极为重大的定陶战役。邓小平已经很久没见王近山了,便关切地询问李德生:“他最近身体怎么样?”。
看李德生情绪有些激动,邓小平隐约感觉到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示意李德生不要着急,慢慢说。李德生告诉邓小平,王近山同志最近的处境并不好,当年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现在的职务都要比他高。此外,李德生还提到了王近山生病的事情,请求邓小平能够帮助他。
邓小平没有想到王近山现在的处境会这样艰难,心里很不是滋味。对王近山的职务问题,邓小平这样说:“王近山同志在生活作风上是有过错,但是不能因此就完全抹杀掉他对革命的贡献,从整体上讲,王近山同志功是大于过的。”
邓小平告诉李德生,他会建议让王近山同志到全国政协当常委,看到邓小平这样关心老部下,李德生十分感动。李德生后来提起邓小平的时候曾这样说:“小平同志关心干部,爱护干部、对干部知人善用,爱才如宝!”
邓小平关心部下,关心人民,迫切想要为人民做事。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话便是:“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他曾不止一次表达过想为祖国做些事情的意愿,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我个人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有一天能为党做点工作,当然是做一点技术性质的工作。我的身体还好,还可以做几年工作再退休。”
图|1960年,毛泽东和邓小平谈话
1975年1月5日,邓小平恢复了工作,并以中央领导人的身份到了南京。军区首长正准备向他汇报工作的时候,邓小平打断对方的谈话,说:“我不是来听工作汇报的,我要听你们汇报王近山的病情!”
此时的王近山已经60多岁了,邓小平比他大十岁,邓小平这次从百忙之中,千里迢迢赶到南京来看王近山,足可看出对他的重视。这次来南京,邓小平原本是打算对王近山委以重任的,可王近山此时却正因为病情严重,在医院里进行着抢救。
得知这个情况后,邓小平对王近山的病情尤为上心,几番派人到医院去看望。
邓小平来南京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为了不让邓小平操心,军区首长立即来向邓小平汇报工作,可是邓小平却说他是来看王近山的。自那以后,邓小平每天都会收到一份有关王近山病情的汇报,而王近山因为邓小平的特殊照顾,待遇也明显得到了改善。
图|邓小平
邓小平对自己的关怀,王近山全部看在眼里,当邓小平后来又陷入风波时,王近山挺身而出,坚决支持邓小平。在军区会议上,王近山立场坚定地说:“邓小平同志是我党我军有突出贡献的领导人,他的功绩是谁都不能抹杀掉的!”
邓小平回忆王近山立军令状: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王近山曾是原2野第6纵队司令员,多年来是邓小平直接指挥的一员猛将,二人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谊。
邓小平与王近山共事时间长,对他了解也深。时隔多年,谈起当年王近山当场立军令状的事情,邓小平仍然记忆犹新,他这样评价王近山:“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王近山参加的战役众多,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里,都能够找到他的身影,而他个人的英勇和谋略更是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1949年9月定陶战役前夕,王近山的“疯”劲一下子就上来了。
那天,刘伯承、邓小平召集各纵队司令制定作战方案。李达参谋长首先介绍了敌情:陇海战役后,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命令薛岳、刘峙,让他们带领14个整编师,足足38万人的部队,向我部所属四个纵队齐头并进猛扑过来。
经过商议,刘伯承、邓小平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吃掉整三师。计划有了,可这一仗最后要让谁来打?怎么打?都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刘伯承指出这一问题时,在场众将领面面相觑,均沉默不语。并非是大家畏战、惧战,只是陇海战役才刚刚打完,各纵都还没有得到整补,而且整三师师长赵锡田这个人也是有些真本事的,而整三师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生命力顽强,此战若真打起来要赢并非易事。
刘伯承提问后,久久没有得到回应,邓小平便说:“赵锡田说,刘伯承已经溃不成军,他用不了两个星期就能占据整个晋冀鲁豫,把我们赶到太行山去!我们现在是坚决消灭敌人呢?还是背起背包回太行山?”
邓小平话刚说完,王近山马上站了起来:
“我王近山今天立下军令状,不消灭赵锡田,我绝对不回来见你们!我们6纵坚决打!打得剩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就是全纵队最后都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
那天,王近山主动扛下了对抗整三师主力20旅59团的重担,这在当时绝对可以说是最艰巨的一个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便跟随邓小平南征北战。有一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车子因为路面湿滑,便没有全速推进,王近山执意让司机加快速度,司机知道王近山的性子,只能照办。结果,车子在路上出了状况,王近山被压在车下,等到被救出的时候,已经浑身是血了。
医生检查的结果为骨折,必须马上接受治疗。可相比于自己的身体,此时此刻的王近山更加关心会不会因此落下残疾,影响以后的工作。王近山赶走了医生,彻底陷入到今后没法上战场的悲痛当中。
邓小平听说王近山出事的消息,赶紧赶了过来。王近山虽然性子急,可是在首长面前总是有些收敛的,他垂头丧气地埋怨着自己,邓小平见他这样,便安慰他说:“放心,不管你以后是不是残疾,我都让你上战场。”
听到邓小平这句话,王近山一下子就“活”了过来。
许世友:王近山虽然有错,但处理太重,应该恢复工作
说到王近山,我们都知道在战争年代他就是一位威名显赫的战将。不过,他当年不顾领导和战友的劝阻,执意跟多年的结发妻子韩岫岩离婚的事情也是闹得满城风雨。清官难断家务事,王近山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他的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被撤销,行政被降为副军职。
后来的一次汇报会上,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向毛主席提出一个要求。许世友说:“战争年代有几个人很能打仗,现在日子很不好过,建议主席过问一下。”
毛主席问此人是谁。
许世友回答说:“一个是王近山,一个是周志坚。他们虽然有错,但处理太重,应该恢复工作。”
毛主席听后,觉得许世友说得不无道理,就十分干脆地答应了:“行啊,请恩来同志处理一下。不过,你们哪个军区要他们?”
这个问题是许世友提出来的,回答的时候,许世友也是十分自告奋勇:“我要!”
没过多久,中央军委就发布了命令,将王近山调到了南京军区,在那里做副参谋长。
图|许世友、毛泽东
1969年7月的一天,王近山和夫人黄振荣从郑州开往南京的硬座车厢走了下来。深夜一点钟,7月的南京依旧是个“火炉”。王近山一手拎了一只旧皮箱,一手提了三只老母鸡;黄振荣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则挎了一只装满了玉米、地瓜等杂物的竹篮子。
王近山夫妇一下车就看到了终生难以忘怀的场景,三位军职干部正在月台上迎接他们的到来,这三人分别是尤太忠、吴士宏和肖永银。
1978年的一天,王近山回到家中,腹部剧痛,他感觉自己的胃好像在被一只铁钳不停地绞动着。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王近山腹部疼痛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疼痛的程度也一次比一次剧烈。
因为疼痛实在厉害,王近山就用椅子的扶手死死顶住胃部,渐渐地,豆大的冷汗在他的额头上慢慢沁了出来……
黄振荣看他脸色蜡黄,满头虚汗,急忙问道:“近山,近山你怎么了?”
王近山不想妻子担心,就强忍疼痛,勉强摇摇头慢慢说道:“都是老毛病了,不要大惊小怪的,放心吧,子弹都打不死我,除非是原子弹,再说了,又不是癌症……”
王近山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感觉到了一股血腥的腥甜味直逼嗓子眼,紧接着,随着“哇”的一声,一口鲜血从他嘴里喷涌而出……
与战争相比,疾病似乎更加没有商量余地,王近山住进了医院,检查结果为贲门癌,这是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是胃癌的特殊类型,死亡率很高。
当王近山的病况上报给邓小平后,邓小平明确指示:“
王近山的病要想尽一切办法救治,有任何困难随时送到北京来。
”
不仅是邓小平,王近山的老战友听说他生病的消息,都十分关心。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闻此噩讯,连忙吩咐秘书:“
你去替我买点红参,一定要最好的,立刻叫人送到南京去!
”
王近山躺在病床上,看着李德生大老远送来的人参,除了感伤,竟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前妻韩岫岩也听说了王近山的病情,虽然说两个人已经离婚了,可毕竟夫妻一场,一直没有再婚的她心里很是放不下。韩岫岩想把王近山接到北京,给他请最好的医生为他治病,不过她早已不再是王近山的妻子了,似乎并不应该由她来操这份心。
图|韩岫岩
犹豫再三,韩岫岩给南京军区打了个电话,希望能去看望王近山。接电话的是王近山的秘书,他对韩岫岩有很深的成见,总觉得王近山今天这样都是她害的,便毫不留情地说:“你不能来,首长说了,他就是死也不想再见你。”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韩岫岩的心,但她还是从北京来到了离王近山更近的上海,一路上执着地为王近山寻医问药,尽管似乎并没有人愿意领她这份情。韩岫岩还是来到了南京,并请求能见王近山一面。
这天,王近山正在南京军区大礼堂观看演出,一位工作人员走到他身边,小声说道:“韩岫岩来了。”王近山显然对此毫无准备,他先是吃了一惊,然后一句话没说掉头就走了。
回到家,王近山就对女儿说,自己心脏病犯了,让她赶快给自己拿药,他说:“幸亏今天没见着,当着那么多人,我直接昏过去怎么行?”
不过,王近山跟韩岫岩之间虽然有隔阂,但他还是会和孩子说这样一句话:“每个人一生有两件事不能选择,也不能背叛,一个是祖国,一个是母亲。”
邓小平:王近山有很大的战功,他的后事一定要办好
一天早上,王近山的病房门口站了一个人,儿子王少峰伏在父亲耳边说:“聂司令员来看你了。”
聂凤智走进病房,缓缓来到王近山跟前,沉默了半晌。此时此刻,曾经年轻俊朗的师长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他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心里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近山这个人真是刚强啊!”
不过,人在大病大灾面前,心情本来就已经低沉到谷底了,聂凤智便想要缓和一下气氛,就说:“近山,你还记得我们当年偷看‘迷糊戏’犯纪律的事情吗?那个时候,你是师长,我是团长,都是20啷当岁,那时候是真年轻啊……”
可此时的王近山却没能做出任何回应,他的脸色安详而静谧……
王少峰眼眶渐渐泛起了泪花,他用很低的声音对聂凤智说:“聂伯伯,父亲,走了……”
就这样,王近山甩开了纠缠他许久的是非,永远离开了……
刘伯承听说王近山逝世的噩耗时,正躺在病榻上,他瞪大眼睛,直直朝天花板的方向望去,眼泪顺着眼角流下,一遍遍地念叨着:“近山、近山……”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将军在南京病逝,享年63岁。
图|挺进大别山画作
邓小平听到这个消息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王近山有很大的战功,他的后事一定要办好,悼词我要看!
”
在邓小平同志宽大而明亮的写字台前放了这样一份文件,那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同志逝世的悼词。邓小平逐字逐句审阅了这份悼词,他对昔日爱将的突然离去痛惜不已,完全批准对王近山的评价。
在王近山的悼词上,他的历任职务是这样写的:纵队司令、兵团司令、北京军区副司令、公安部副部长、军区副参谋长,其中军区副参谋长这一职务虽然说是事实,但却似乎不很妥当。
邓小平沉思了片刻,提笔将“副参谋长”这四个字圈了起来,并在旁边标注了“顾问”两个大字。中央军委第二天便补发了新的任命通知,任命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这样一来,王近山的丧事便可按照大军区领导待遇来办理。
邓小平恢复了王近山的大军区政治待遇,因为邓小平的批示,王近山同志的后事最终得以按照大军区领导的待遇进行办理。
17日,王近山追悼会的氛围庄严而肃穆,追悼会的规格也相对较高,有一千余人参加。中央领导、军区首长,还有王近山当年的老部下、老战士都参加了追悼会。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刘伯承、许世友等人敬献了花圈。
后来,邓小平特意让专人前往南京,将王近山的骨灰迁移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骨灰安放在一起。
韩岫岩没能去王近山的追悼会,就从上海调回了北京,她觉得这样就能离王近山近一点了。
晚年的韩岫岩经常犯糊涂,有时候和孩子们聊着聊着,就说要去给王近山做饭,一直到去世前一天,她对孩子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王近山是我的好战友,好朋友,我要去找他了……”
1992年3月,王近山的老政委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出版的《回忆王近山文集》,亲笔题了四个大字——
“一代战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