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件文物首次亮相 讲述南京与长江的故事
从60万年前的南京直立人1号头骨化石,到6000年前的三足陶鼎、有孔石斧、玉璜;从六朝的青瓷书刀,到明朝的各种金饰件……5月18日正逢“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推出了“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将南京与长江的故事,向你娓娓道来。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头骨化石,其中1号头骨为女性,2号头盖骨为男性。两人生活年代相距甚远,最起码相差30万年左右。这两个头骨可都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因为太珍贵,多年来很少展出。
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岳涌介绍,两个头骨,还有一旁的石片、陶片,三件文物溯源了南京地区人类的活动轨迹,“这三件旧石器其实也是猿人到新石器过渡的旧石器的代表,追溯到从60万年前到11000年前,人类一直活动在秦淮河的源头,而且地势相对比较高。然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已经从山地走向了河流,临水而居。”
(龙桃杖砖地券)
(褐釉鸡首壶)
东汉末年的龙桃杖砖地券记录着朝代的更替,东晋的褐釉鸡首壶见证了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沟通联结,木浆、铁钉铁斧、墨书瓷碗诉说着宏大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大江奔腾,时光悠悠。长江和秦淮河,是南京城建城的“见证者”。
其中,一件春秋时期的原始瓷罐引人注意,与后期瓷制品面貌上有明显区别,副馆长岳涌解释,它算是中国瓷器的“祖宗”级别,“原始瓷主要发现在江南地区,是中国瓷器的发端。然后中国瓷器的发展走上两条道路,一条是瓷器的发展道路,一条是陶器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说,秦淮河流域也是原始瓷的发源地。”
如果说原始瓷是中国瓷器的发端,那釉下彩便是中国瓷器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组青瓷釉下彩残片,器形多样,彩绘丰富,工艺精湛。岳涌介绍,“我们馆的国宝青瓷釉下彩盘口壶,当时是一件孤品,后来经过2000年以来的考古发掘,南京又出土了很多釉下彩的瓷片。这些瓷片的釉下彩工艺比之前的有进步,它的下一阶段就是长沙窑的釉下彩,所以说,南京是全国整个釉下彩的发现地和使用地。”
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寻梦六朝”成为展厅第二单元的主题。公元229年,孙吴在长江边修筑石头城,开启六朝时代。随后,两晋之交衣冠南渡,中原文明的中心第一次转向南方,文化艺术的创新和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雨花台区窑岗村出土的青瓷网格纹双系罐,底部刻有“当值还都”;东晋温式之墓出土的金饰件露出谜一样的“笑脸”;六朝世家大族墓出土的心形玉佩精巧细腻……无不诉说“迢递起朱楼”的繁华盛景。
当时江南经济与文化空前繁荣,东晋建康城人口激增,秦淮河南岸的大长干、小长干更是成为世家大族安宅首选。秦淮区颜料坊六朝遗址、皇册家园六朝遗址出土的文物也在该单元悉数登场,青瓷釉下彩残片、青瓷莲花碗、木牌木简等映衬着秦淮河的流光溢彩。
展览共分为4个单元,汇聚了4家文博单位的300件套文物,绝大多数文物都是首次从库房走向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