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 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
生命是一场演出,有开始有高潮也有落幕。在生命临近终点时,究竟是在医院的抢救中,带着遗憾匆忙离世,还是躺在家中“熬日子”?对临终患者和亲人,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今年的主题是“社区友善 八方支援”。10月13日上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举办“2023年安宁缓和医疗日”活动。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南京市共有63家安宁疗护试点机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英雄迟暮临终难,安宁疗护让逝者无憾
医务社工最后一次见到王老先生是2018年7月的一个下午,病房里这位88岁的老人正坐在床边看着电视,修改自己的生命故事书《时势造英雄》。王老是一名淋巴癌晚期患者,接受着江苏省人民医院临终关怀团队的服务。
从事了一辈子科研工作的王老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17年,他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伴随癌症的发展,王老日渐衰弱,面对疼痛也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李奶奶看着病床上的老伴默默流泪,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医务社工接到病区转介后,前往病房与王老和李奶奶见面,对王老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经济状況等方面做了详细评估,并与消化科医生、心理科医生、针灸科医生、营养科医生、病区护士、护工等建立了多学科团队,共同从多方面帮助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
王老因为疼痛睡不着,心情低落。社工协助医患沟通,多学科医疗团队共同为其减缓疼痛,护理团队每日与李奶奶沟通,关注王老的各项饮食起居。社工在家属的同意下为其制作生命故事书,邀请王老的亲朋好友一起参与制作。在王老最后的1个多月里,社工团队共前往病房服务9次,并在王老去世后与护理团队一同探望李奶奶,为家属提供哀伤辅导。
李奶奶说:“我们说好了,不管谁先走,骨灰都留着,等另外一个人一起再撒入长江。”英雄已逝,愿逝者无憾,生者释然。
安宁疗护人,也是生命的“摆渡人”
“安宁疗护让我们了解了生命真正的意义,我觉得我母亲走得很有尊严,也很安详……”活动现场,逝者家属周女士(化名)向鼓楼医院赠送了一块牌匾,致谢安宁疗护团队给予其母亲在生命最后一程的关爱与帮助。2022年7月,周女士的母亲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通过鼓楼医院互联网医院线上咨询,周女士在专业安宁疗护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居家护理着母亲。2023年7月,老人病情迅速恶化,住进了鼓楼医院安宁疗护病房接受治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护士总是能第一时间关注到其母亲的疼痛,并细心地帮助她调整体位;睡眠不好时、有焦虑情绪时,护士便会坐在她的病床边轻轻握着她的手耐心聊天。“最后的50多天里,妈妈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很温柔的对待,这些都给了我们心里极大的安慰。”周女士说。
正是这种用心呵护、以爱慰藉,让生命得以从容谢幕,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安宁疗护。南京市安宁疗护指导中心秘书、南京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鼓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袁玲介绍,2015年,南京鼓楼医院率先开始开展安宁疗护的工作,最初是在医院肿瘤中心建立了宁馨病房,收治肿瘤末期患者。随着缓和医学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该院安宁疗护团队于2020年还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安宁疗护门诊,帮助生命终末期患者平静、无痛地走完最后的生命。
安宁缓和医疗不是不治疗,是选择最合适的治疗
“我们希望能够把握每一天的时光,尽可能地多留下美好的回忆”,患者李某的家属这样和医务社工说道。李某的癌细胞已经向肺部转移,剩余的时间已经可以预期,痛苦的疾病治疗过程既折磨他本人,也让陪护的妻子心疼不已。医务社工在病区转介后接触到了患者的家属,并了解到家属对于患者生命末期治疗痛苦的担忧。安宁缓和医疗能够让患者有尊严地度过最后的时光,家属们一致认可这一方法,并希望能得到这样的服务。
随后的近两个月时间里,医务社工一直陪伴在患者和家属身边,协助他们进行医患沟通、情绪安抚、心愿满足、互道感谢以及最后道别等。之后的白事准备、家属的哀伤辅导,医务社工也继续给予家属支持和陪伴,也通过制作回忆视频,帮助家属留念并逐渐回归正常生活,让逝者安然生者释然。对于患有不可治愈疾病已至终末期的患者而言,安宁疗护虽无法逆转其生命历程,却可以帮助其绽放余晖。
仁医社工司瑾瑾告诉记者,在她短短几年的职业生涯里,她参与送走了两位老人,其中一位奶奶因为跟弟媳不太和睦,久久难以释怀,希望在她生前能与之讲和,最后在社工的帮助下进行调解和沟通,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她终于和弟媳拥抱告别。
多方协作,帮助患者有尊严地谢幕
为适应社会老龄化需求,帮助患者有尊严地谢幕,仍需要医院、社区、患者家属以及多方力量的支持。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吴剑卿主任对记者介绍,缓和医疗政策相关性大、技术要求高。缓和医疗以多学科协作模式开展实践,需借助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服务,让患者感受到爱与尊重,并让家属缓解照护负担,让生命的每一天都能享有尊严。
江苏省人民医院护理部王荣主任表示,安宁疗护在肿瘤患者以及老年患者中的需求日益凸显,随着安宁疗护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在患者需求的内涵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原来关注更多的是疼痛,如今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安抚、对后人的寄托以及在生命最后一刻对环境的需求等等都被纳入了安宁疗护的范畴。”
王荣表示,随着安宁缓和医疗的推进,慢慢地会发现,在安宁缓和医疗的最后阶段, 需要去借助更多的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让患者能够回到日常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去。“缓和医疗病房的建设是有标准的,希望借助政策支持、专业人员的培训、社会保险以及部分医疗保险的加入,让更多的患者最终都能享受这样一对一的服务。”
南京63家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
据统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2022年南京市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已达145.89万人,占总人口的15.37%,与老龄化社会相伴的是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慢性病、脑血管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终末期患者这个群体的照护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杨大锁介绍,南京是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安宁疗护帮助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活得更加有质量、有尊严,是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最后一环。目前,该市共有63家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涵盖1家全省首个独立设置的安宁疗护中心、23家二三级医院、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护理院,床位382张,初步形成了覆盖南京全市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下一步,南京将持续加强安宁疗护体系建设,重点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推动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推动中医药融入安宁疗护服务,方便患者就近得到更加优质的安宁疗护服务。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戚在兵